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也是导致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1/7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抑郁症困扰。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到2030年,抑郁障碍更将成为中国疾病负担位居第一的疾病。
随着我国越来越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2016-2019年我国抗抑郁类药物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增长。
抗抑郁药是指一组主要用来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疾病的精神药物。
与兴奋药不同之处为只能使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消除,而不能使正常人的情绪提高。
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由2016年58.4亿元增至2019年90.3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可达95.6亿元,2022年销售额可达105.7亿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抗抑郁药物市场发展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外资合资企业仍占主导;
二、药物集中度高;
三、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四、药监保“质”,医保保“量”。
从药物集中度来看,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帕罗西汀、度洛西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米氮平、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为市场上主要的抗抑郁药,总体销量超过整个抗抑郁药物市场的90%,而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三者更是占到一半的市场规模。
在我国抑郁症药物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
原因一方面是抑郁症的概念在我国普及程度较低,大多数人可能认为病人出现情绪低落的情绪后可以自我调节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一方面是对抑郁症认知错误,讳疾忌医,从而即使被诊断出是抑郁症也有很多人对治疗有抵触情绪。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1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目前,我国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抑郁症药物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随着我国发展进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抑郁症用药仍旧只涉及少部分患病人群,与欧美国家有较大差距。从欧美较为成熟的抑郁症诊疗观念及市场来看,我国抗抑郁药物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近亿人受抑郁症困扰,成熟的市场规模有望达200亿元,抑郁症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发展潜力非常巨大。